关上研究室的门,他看了看有些杂乱的办公台,顾不得整理,转身拍下电梯按钮。leilei shinohara想赶紧跳进街中,呼吸一口新年的空气。
办公室没有了持续几个月的灯火通明,2019年的最后一天,同事们都赶着去跨年,团队群里叽叽喳喳。大家似乎很久没有这么放松了。
“新年快乐”,他对自己说。新年的礼物,已经收下。
一份“新年礼物”
新年收假第一天,随着公司对外宣布固态激光雷达rs-lidar-m1 simple(simple sensor version)以1898美元正式接受订购的消息,整个团队再次进入忙碌的工作节奏中,然而每个人的状态却是肉眼可见的轻松起来。
眼瞅着这年轻研发团队的抗压能力,一早就坐在工位上的leilei shinohara内心五味杂陈。
rs-lidar-m1
2018年11月11日凌晨,robosense(速腾聚创)coo mark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:披星戴月回来。今年双十一剁了一次大的。
两个月后,robosense宣布,前法雷奥激光雷达项目核心人员leilei shinohara加盟,这位深度参与全球首台量产车规激光雷达的资深专家,将出任研发副总裁与德国办公室总经理。他的任务,官方报道描述得很明确:负责激光雷达产品车规级量产推进。
彼时,作为鲜有在固态激光雷达大量投入的创业公司,robosense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:
2017年下半年,完成并对外公开第一个demo;
2018年1月9日,拉斯维加斯,m1pre作为全球唯二mems固态激光雷达亮相ces;
2019年1月8日,再次冲刺ces,a样机登陆,并摘下“ces创新奖得主”的荣誉。
在公司看来,这款m1接下来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完成量产工作。
而对同期加入的leilei博士来说,他看中的则是robosense算法、芯片与激光雷达硬件三位一体的布局:“其实我本身就看好mems激光雷达的前景。但是最先打动我的,是我以法雷奥雇员身份与robosense交流时,看到团队在算法方面的积累,那真的是蛮不错的。当时和我同行的法雷奥研发总监,也评论称:very very very amazing。连用三个‘very’。“
强势发展的创业公司,资深的德国行业专家——甜蜜的联姻。
危机爆发
为了加速量产节奏,leilei和公司管理层商量推行敏捷开发的方式,来实现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:即改传统串行研发为并行,改大团队为小团队并跑。
“3个月一个版本迭代“在汽车领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。而这个年轻的团队竟然顺利推行了几个版本。
事实上,为了争分夺秒完成迭代且兼顾客户对于高性能、低成本、高稳定性、可生产制造性的多方位需求,这套敏捷开发的系统某种程度上确实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:
光学模组实现高度的集成化,使得m1整机零件数由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的几百个降低至20个以内,以此降低m1的物料及装配成本,并使加工时间缩短数个量级。
考虑到大规模生产能力,团队开始在“自动标定”这件事上做文章:将过去几个小时的标定时间缩短到几分钟,并将在最后量产时缩短到1分钟以内。相比之下,传统机械旋转式产品需要数小时且一致性也无法得到保证。
性能从每次迭代都有着很大的飞跃,测距能力从80m%10到150m%10、精度从±20cm缩短到±10cm,再到±5cm。
一切都和计划当中一样美好。
就在意气风发的团队埋头冲刺车规量产设计冻结的时候,危机转瞬到来。
“确实经历非常难过的时光。“谈及最深的感慨,leilei坦言:”前面太顺了。三年以来这个项目没有过一次delay(延迟),却在最后一次迭代时翻车了。”现在回想,leilei说那时团队几乎是开发出了一款新的产品——尺寸缩小一半、探测距离需要提升一倍、精度提升一倍、频率提升1/3.而且必须集成算法芯片。“三个月的时间就要求出机器,我们真的自信过头了。”
随着客户交付时间逐步逼近,团队内部开始弥漫着焦虑的气息。每一个成员神经高度紧绷,直到原定交付时间的前一周,产品的某几项性能却仍旧无法达标。市场团队每天催着项目团队按计划时间向客户交付迭代产品,后者拼命加班加点,却又遭遇质量和功能安全团队压着流程不放松。
“大家都铆足这一股劲:这产品成了就牛x,不成就是笑话。“leilei笑着说道:“还好,努力有回报,玩笑没有开太大。虽然有些小delay,但是客户都特别理解,我们也非常感谢他们的耐心。”
有可能是革命性的产品
2020年1月2日。元旦回来的第一天,robosense通过官方公众号公布进展——
125线的固态激光雷达 rs-lidar-m1 simple,以1898美元的价格开售:
体积尺寸再次减半,硬件性能再度大幅突破;经过3年多的投入,这款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完成了sop前的主体设计冻结,性能上与oem量产车型定制供应的产品趋于一致。
同步在ces上正式亮相全球首个固态激光雷达rs-lidar-m1 smart:
基于mems固态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激光雷达rs-lidar-m1 smart(smart sensor version),革命性的将激光雷达点云算法嵌入lidar硬件主体,将激光雷达能力彻底激活。它颠覆传统激光雷达硬件“信息收集器”的定义,升级为“信息理解者”,成为软硬一体化的智能传感器,实时处理外部信息并输出目标列表。
在官方介绍中,新的产品有以下几大亮点:
视场角最大:rs-lidar-m1视场角为120°*25°,是目前全球已发布产品中,视场角最大的mems固态激光雷达;
探测距离最远:rs-lidar-m1探测能力为150m@10%,是目前全球已发布产品中,探测距离最远的mems固态激光雷达;
垂直125线:rs-lidar-m1在25°的垂直视场角拥有125线的扫描效果,线束上媲美目前全球已发布产品中,最高线束(128线)的机械式激光雷达;
尺寸最小:rs-lidar-m1结构紧凑,相比前版本,体积再度缩小一半,只有传统64线机械式激光雷达体积的十分之一。目前已发布产品中,m1是全球最小的mems固态激光雷达;
最智能:rs-lidar-m1 smart版本建立了由传感器硬件到ai点云算法到芯片的完整系统闭环,能够端到端实现客户环境感知的功能需求,输出目标列表与原始数据两路信号;
至于性能细节方面,新品的宣传重点放在了“高度稳定可靠性”——
其中,mems振镜作为最核心的器件,参照aec-q100标准,结合mems振镜的特性,设计了共计十组的验证测试,涵盖了温度、湿度、封装工艺、电磁兼容、机械振动/冲击、寿命等各个方面的验证,目前所有样机累计测试时间已超过十万小时。
官方称,目前运行最长的样机已经持续运行超过300天,所有样机路测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,并进行了不同光照和风速条件下的雨雾特性测试,各项功能指标未发现衰减。
作为固态激光雷达,rs-lidar-m1最大程度减少了例如电机、轴承等可动机械结构带来磨损,同时也消除了光电器件因为机械旋转可能造成故障。更加合理的排布内部结构,使整体散热及稳定性相比于机械式激光雷达有了一定提升。
官方还公布了在奥地利维也纳,对rs-lidar-m1进行了不同光照和风速条件下的雨雾特性测试的图片。并表示:当前rs-lidar-m1主体设计目标达到标准,而最终量产的rs-lidar-m1将具备全气候条件及工况的适应性。
上面的故事还仅仅是一个缩影。整场行业大戏从15年前开始,如今正奔向高潮 ……
被推向风口的激光雷达
2005年10月8日,第二届darpa挑战赛上,借助激光雷达的加持,参赛者第一次跑完了整个比赛里程,也宣告自动驾驶的发展从此走出”蛮荒时代”。获得冠军的stanley车队选择了4台单线激光雷达作为“细微操作(当时有效测距只有10米)”的保障,正式拉开自动驾驶与激光雷达紧密配合的序幕。
velodyne的创始人david hall受到darpa挑战赛启发,这家来自美国的老牌音响公司摇身一变成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先行者,在自动驾驶开枝散叶的时间里,赚得盆满钵满。
如果说在darpa挑战赛,自动驾驶与激光雷达“一见钟情”,waymo的出现,让二者迎来蜜月期。“自动驾驶大牛”由最初仅仅采购velodyne雷达单品,逐步转向自研整套激光雷达组合。特斯拉的小插曲,也让双方深刻明白彼此的重要性。
在自动驾驶高速发展的路上,历经全球数以百计的研发团队风雨兼程,激光雷达的地位得到初步确立,且常常被从业者视作“自动驾驶皇冠上的明珠”,人们对其委以重任:将无人车的安全指数从“99%提升到99.9999%”,履行自动驾驶对人类安全的最后一道承诺。
velodyne机械式激光雷达一度成为市场上的“孤品”。时值2016年,恰逢中国自动驾驶爆发的风口,需求量激增。4月底,velodyne就已经完成了当年亚太区的销售目标。后来百度为了在自动驾驶取得硬件优势,甚至在同年豪掷千金,联手福特向这家老牌音响公司投资1.5亿美元,只为换取优先供货权。
然而垄断本身,就是一个非常难的命题。特别是之于一个全新的、疯狂成长的领域,之于一个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市场,之于一项尚处初代且十年来几乎不做基础性更新的技术。
当这些“特别”的因素凑在一起时,就是撬动前人坚硬壁垒的最好时机。精密如激光雷达,亦是如此。
2019年8月,velodyne在美国以“侵权”为由正式起诉两家中国激光雷达创始
编辑:鲁迪来源:eeworl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