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杨雀村毗邻华南第一峰猫儿山,山麓一片面积200多亩的山坡地,长满郁郁葱葱的藤条。这些植物叫百部、白芨,是两种中药。
罗国平聘请了不少贫困户帮他管护基地的药材,让他们获得可观的劳务收入。图/桂林日报
种植这200多亩药材的人叫罗国平,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。罗国平告诉记者,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百部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之功效,白芨有利水消肿、安胎益血的作用。他自3年前种植药材以来,已经有了很好的收益,他已被列入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户。3年的时间,罗国平不仅自己成功创业,摆脱贫困,还租用村里贫困户的土地并请他们为他打理种植药材,除了给这些贫困户土地租金外,还发给他们劳务工资,为村里的贫困户增加收入。用罗国平自己的话来说:“我要用药材医好贫困,带富乡亲。”
一大早,罗国平就在田间地头忙碌着,今年种植的中草药逐渐收获,纯收益预计可达400余万元。“这些药材长势好不好也得看怎么养护它,我一有空了就来地里转转。”杨雀村像其他山村一样,少有平整的耕地,村民只能靠山靠天吃饭。在这片山地上,村民曾经种植过不少作物,但由于土地贫瘠,也没有灌溉条件,风调雨顺的情况下,一亩地一年的收成也不到1000元,要是遇上干旱基本上就要绝收。“要想脱贫致富,光靠这些传统农业可不行,得寻找新的出路。”罗国平说。
为甩掉贫困帽,罗国平没少想办法。他外出打工,工资除了吃住,没剩下多少;他种植红枫,又卖不出去……贫困把他压得透不过气来。
2017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去云南朋友那里找路子,看到云南有人种植中药材,收益不错,他就动了心思。他把兴安猫儿山下的环境气候与云南对照,发现两者相差不大。于是,他和朋友合计后,买来药材苗,又把村里亲友的土地租过来,开始了他的种药材创业脱贫之路。
万事开头难。种植中药材,技术是第一道坎。为了学好药材的育苗技术,他先后10次跑去云南,不计其数次到玉林,学习中草药种植技术和考察市场前景。罗国平告诉记者,考察以后,他更加觉得药材种植是一个好项目。
罗国平种植的中药材百部收获了,让他成就感满满。图/桂林日报
然而能不能成功,罗国平刚开始心里也没底。试种百部、白芨以后遇到了蛮多问题、困难,他只有硬着头皮上,上网查资料,向农业专家求助……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,罗国平逐渐掌握了中草药种植技术,试种了40亩,并且长势很好。
创业取得初步成功,罗国平选择了杨雀村作为百部、白芨种植基地,并继续扩大种植规模。通过扶贫干部的帮扶,罗国平四处筹资,说服两位老板入股,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00多亩,经过3年的种植,罗国平的中草药基地迎来了收获。
看到这满坡的药材,罗国平兴奋地说,现在可以收获开挖了,亩产在13000斤左右,除掉成本和人工,一亩大约可得纯收入2万元。
“有了钱,我准备建新房。”罗国平说。
富裕起来的罗国平惦记着其他贫困户。他知道村里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点、不便外出打工的老人,还有家里事情多没有办法外出的妇女们,都特别希望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。罗国平说:“我现在就想帮一把我们村的贫困户,让他们到我的中草药基地来做事,每人每月工资是2400元左右。”
“就在家门口做事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,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件大好事。”在采访中,61岁的贫困户梁基礼深有感触地说。他在罗国平的种植基地负责育苗和养护。
如今,罗国平种植药材不仅奠定了自己干事创业的基础,摆脱了贫困,还帮助5户贫困户脱掉了贫困的帽子。但罗国平还不满足,他说,还要进一步做大种植基地,壮大产业,吸引更多的村民一起来发展,把猫儿山下这好山好水经营好,大家一起走出贫困,共同致富。(文/桂林日报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蒋甲济 傅鸿元 图/网络综合)